当前位置:首页 > 导航 > 后勤研究 >

如何构建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高校后勤服务市

时间:2010/10/12 04:33:47来源: 作者:admin点击:
 

湖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胡建雄

 

1999 11 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开始[1],到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培育和规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是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由于高校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加之政策措施不够到位,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后勤服务市场缺乏生机与活力,影响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提高。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后勤服务市场融入国家统一市场,如何进一步构建规范、专业、标准的后勤服务市场,就成为高校继续推进和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将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更深入的发展,提供更具体和明确的目标。

 

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

尽管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发育比较迟缓,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最终必将融入整个社会服务市场。因此,市场化的高校后勤服务既有着市场普遍具有的特点,也有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所特有的特点。

1.教育性

这是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最大的特殊性,虽然高校后勤是一项产业,具有产业属性,可以实现产业化,但高校后勤是高校的后勤,始终是为高校服务的,同时又具有教育属性。在高校后勤为高校服务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产业属性和经济规律,又要坚持教育属性和教育规律,任何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的属性和规律,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属性和规律,都无法实现高校后勤应有的社会职能,都会失去高校后勤应有的本质。只有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高校后勤才能真正为高校服务,并取得应有的效益。如果不讲社会效益,高校后勤就会偏离高校后勤工作的方向,如果不讲经济效益,高校后勤就无法实现自我运转,也无法实现应有的后勤服务保障功能,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不同于一般的服务市场,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教育规律的制约。

2.服务性

首先,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服务主体不同。高校后勤服务的主体是高校后勤组织及其成员,这些组织是从过去的行政组织转变过来的,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痕迹,需要一定时期的消化。因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不同于社会一般的企业,在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市场活动中,其交易成本具有不可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的程度[3]

    其次,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服务对象不同。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高校及其成员,高校是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属于社会的公益事业,而服务对象中的学生都是受教育者,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保证学生的基本后勤服务需求。正因为如此,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在很多方面和一般社会市场有着较大的差别,它是一个微利市场,而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性市场。比如,政府对高校后勤服务的许多经营活动采取免税的政策,高校也为高校后勤服务组织提供各种必要的物质条件,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经营活动也是微利性质的,这些都是为了降低后勤服务产品的成本。

最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服务要求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具有消费人群、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的特点,这不仅对服务提出了特殊要求,也决定了服务的特殊方式。其对需求的选择性是有限度的,因此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另外,由于高校学生一年有两个多月时间的假期,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消费低谷,高校后勤服务资源往往存在着短缺和闲置两种比较极端的状态。因此高校后勤服务资源配置总是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高校后勤服务供给也是有限度的,只能是保证基本的,尽可能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始终不可能完全满足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所有需求。

3.不完全竞争性。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是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一方面,相对封闭性和保障性从市场的角度说明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其市场份额要么由校内后勤企业独自占有,要么由有限的几家服务企业瓜分,其高校服务设施的特殊性决定了瓜分市场的企业数量极其有限。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 必须能够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障师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后勤的保障职能使得少数商品和劳务的提供不能完全按市场法则来进行, 如绿化、保洁等。这些商品和劳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即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公共物品所具有的正外部效应和可能产生的免费搭车现象使得市场在对这些商品和劳务配置资源时缺乏效率。无论哪种形式,后勤服务企业和校园周边商家共同形成了校内服务市场不完全竞争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活特性从消费者的角度反映了后勤服务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因为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生活需求一般都是遵循就近、方便的消费原则,这说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从消费行为反映的不完全竞争性。

4.经济效益的微利性

高校学生是纯消费者, 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收入。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反映在高校就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学生之间的经济条件相差悬殊。虽然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对后勤服务有更高的要求, 但大多数学生, 特别是贫困生, 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较为敏感。另外, 即使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也不应该用父母的钱来高消费, 校园内高消费的危害是巨大的。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对后勤服务品种多样性提出了要求, 因此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总体上只能微利甚至保本经营, 有些市场只能有条件的保本经营。有条件的保本经营是指经营者保本点计算中不包括资产折旧费、大修理支出等固定成本项目。同时消费者相对集中和人数众多的特点也为后勤服务市场提供了规模经营、平价微利的条件。

 

二、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高校后勤市场服务体系构建途径

1.市场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参与

    只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使后勤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此政府、学校责无旁贷。

第一 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首先在学校与后勤规范分离过程中,涉及到国有资产、在编职工、经营范围等诸多问题,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护“在编职工”的合法利益,保持后勤分离后的正常运作,达到稳步改革的目的。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学校周边环境。据调查得知,高校校园周边环境较社会化改革前混乱,严重地影响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正常竞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居民未经政府批准在学校周边建筑简易设施开展经营业务,由于设施设备陈旧、卫生安全条件差,对消费者人身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工商、税务、环保、卫生监督等政府职能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政策性收费,导致经营人员运营成本低,对学校后勤服务市场造成较大冲击。综上所述,周边经营者的“无政府”状态,严重地干扰了学校后勤市场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尽快改变这种无序状态。

第二 学校主动参与,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市场化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关于后勤服务市场化建设,依然存在着思想观念滞后、认识存在偏见、缺乏理论指导、前进步子不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一方面赞成市场化,因为这样可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认为,学校后勤服务项目,集中在师生吃、住、行等方面,这些方面是高校管理的敏感领域,管不好会引发事端,造成学校不稳定。因而,对社会企业的“准入”不信任、不放心。后勤实体一方面主张加快市场化建设,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内部活力,从而不断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愿市场份额让社会企业枪去而影响实体的经济效益。后勤职工方面,一部分职工赞成运用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办后勤,期望在创造更多效益的同时个人也能获得利益;另一部分职工不认同用市场经济管理模式改造后勤市场,担心丢了自己的饭碗。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坚定后勤服务市场市场化的信心,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思路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解放后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进后勤服务市场的活力

目前,高校后勤市场竞争态势还没有真正形成。因为学校既是管理主体、服务主体,又是服务对象,后勤实体属于学校领导,所以责权利不明确,受学校干预较多,社会企业进入学校受市场经济影响大,管理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市场混乱。并且学校往往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手段,后勤实体和社会企业难以形成公平竞争。必须分离管理主体、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培育和规范并形成校内统一市场,物价和税收等逐步过渡到国家统一政策,让后勤服务市场最终融入国家统一市场,促进后勤实体和社会企业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面向社会开放市场,高校与后勤服务企业实行合同协议管理,后勤实体剥离高校后与引进的社会企业一样成为独立企业法人,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实行平等竞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行业自律和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对服务质量不高或出现责任事故的企业要限期整改直至解除合同协议,并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市场建设规律和要求,竞争机制能打破市场垄断,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降低经营成本,使消费者获得经济实惠;另一方面,管理者能在竞争中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决策者,应该指导后勤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营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后勤服务市场,逐步将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这样,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更有利于后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价格体系

在竞争开放的前提下,合理合法、科学规范的高校后勤劳动服务价格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占有市场份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切身经济利益,直接关系到后勤实体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后勤企业应将劳动服务价格体系研究和制定摆在首要位置,实施规模经营、平价微利的营销战略,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从改革大局着眼,从现实情况着手,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符合国家总体要求、符合本校实际的服务价格体系。在制定价格体系时要重点突出、依据充分。笔者认为,无论是改制的企业,还是社会进入的企业在确定收费价格时,必须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确保师生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必须依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状况,消费水平制定适合本地区消费水平状况的价格标准;必须依据各校实际,来制定价格时;同时,还应依据服务项目的类别和质量要求以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保障项目,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补贴。比如后勤服务项目可以实行价格听证制,在听取企业、学校和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由物价部门根据质量、数量和服务标准确定价格,张榜公示并进行监督,增加决策透明度[5]

4.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

后勤要改善服务面貌,提高服务层次,就必须依靠人才、培育人才。要改变“后勤是个筐,什么人都往里面装”的局面,对原学校总务的“老人员”要有消化、吸收、转化的过程;不断提高后勤职工群体素质,提高知识型员工比例;根据岗位需要,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管理队伍,放权使用,着力培养,留住人才,形成梯队;淡化“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区别,打破身份限制,创造“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习培训机会,提高待遇,稳定骨干。

点击下载文件:
------分隔线----------------------------